1943年8月的太原,暑气蒸腾。
新建的太原汽车制造厂内,一台老毛子嘎斯汽车发动机在测试台上发出沉闷的轰鸣,随即像哮喘病人般剧烈抖动起来。
“又熄火了!”
林海川抹了把脸上的油污,眉头拧成了疙瘩。
这位从苏联留学回来的总工程师蹲下身,用扳手敲了敲发烫的缸体,“海拔才模拟到1200米就不行了,这样怎么往吕梁山区送物资?根本没法适应高海拔的环境!”
站在一旁的姜寿亭没说话
。这位四十出头的发动机专家曾是阎老西儿时期太原兵工厂的技术骨干,此刻他正盯着仪表盘上忽高忽低的油压指针出神。阳光从厂房的天窗斜射进来,照在他斑白的鬓角上,映出一层细密的汗珠。
“老姜,你之前搞的那个增压方案...”林海川话还没说完,厂房大门被猛地推开。
王铁大步流星地走进来,裤腿下摆沾满了尘土,军装上也是沾着一些灰土,显然刚从施工现场回来。
“怎么样?听说今天第三次测试?”王铁摘下军帽扇着风,目光灼灼地盯着两个技术负责人。
可当他看到地上那摊漏出的机油时,脸色顿时沉了下来。
林海川叹了口气,“还是老问题。老毛子这发动机在平原能输出85马力,可一到山区连60马力都保不住。我们试了调整化油器、增大点火提前角,效果都不理想。”
王铁蹲下身,手指抚过还有些发烫的发动机。这些老毛子援助的汽车技术,是连接延州与各根据地的重要命脉,也是发展摩托化部队的关键,如今却成了制约运输能力的瓶颈。
“首长,我倒是有个想法。”一直沉默的姜寿亭突然开口,他掏出一张泛黄的图纸铺在工具箱上,“这是1937年我们仿制美国道奇发动机时设计的惯性增压器......”
姜寿亭的想法其实就是增加惯性增压器,刚才林海川也是有这个打算,不过姜寿亭之前并没有怎么接触过八路军,有些担心自己能不能被接受。
可看着王铁那愁眉不展的样子,还是忍不住提出来。
“可以试试!你改的那块四缸发动机加惯性增压,效果就非常好!如果可以,你们也试一试能不能搞出涡轮增压!”王铁尽管对汽车制造不熟悉,可后世来的他对汽车涡轮增压还是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