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暮春的清晨,薄雾还未散尽,锦东工厂的红砖楼群已在晨光中苏醒。
县领导兰小柱与公社唐主任的吉普车碾过厂区碎石路,宋东方、毕边伯早携一众中层干部候在办公楼前,他们掸了掸中山装肩头的露水,笑容如同厂区新栽的玉兰般舒展。
一行人踩着木质楼梯的吱呀声步入会议室,阳光穿透蒙着薄尘的玻璃窗,在覆着蓝布的长桌上投下菱形光斑。
徐志海将搪瓷缸里最后一口浓茶饮尽,起身时军绿色中山装的衣角扫过桌面,钢笔与笔记本发出轻响。
他沉稳的步伐穿过走廊,握手时指节的力度让兰小柱微微颔首。
会议桌前,茶杯与钢笔碰撞声中,“三线建设战略意义”“地方经济协同发展”等词汇不断被提及。
当兰小柱宣布“县里将废品站铁件定向供应锦东”时,宋东方轻敲桌面的节奏戛然而止,窗外麻雀惊飞的扑棱声清晰可闻。
次日的厂务会议上,后勤管理议题如热油泼进冷锅。
烟灰缸里堆积的烟蒂与摊开的报表相映,众人围绕大集体、小集体管理模式争论不休。
经过激烈的讨论与分析,大家一致认为当前兼管的模式不利于集体企业的长远发展,最终形成共识——分开成立锦东综合加工厂。
会后,相关人员迅速撰写申请报告,并及时上报给省三线指挥部。
很快,申请便得到批复,锦东综合加工厂正式成立。
工厂任命刘玉兼任厂长,刘玉凭借对工作的熟悉和对同事的了解,提议郑维岩担任副厂长,并按正科级待遇执行。
锦东综合加工厂成立后,迅速搭建起完善的组织架构,下设多个部门:
轧钢加工车间里,机器轰鸣声预示着未来的忙碌;
汽水制品车间、冰棍加工车间、啤酒加工车间充满了对美味饮品制作的期待;
服装组及理发组将为职工提供贴心服务;
印刷车间、木箱加工车间承载着生产加工的重任;
还有农场,为工厂的物资供应提供坚实保障。
综合加工厂刚成立,工厂便大力支持,分配给他们两台崭新的货车。
厂里的工作人员驾驶着货车,浩浩荡荡地来到县里废品站,将废品站多年回收积攒的废钢尽数拉回。
看着堆积如山的原料,郑维岩心中涌起扩大生产的念头。
当天下午,他迫不及待地跑到刘玉办公室,将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
刘玉听后,眼中露出赞许的目光,当即表示认可,并决定晚上在啤酒厂设宴,邀请宋东方、佟铁山、冯章之、财务科长、生产科长等领导一同商议此事。
夜幕降临,啤酒厂内灯火通明,餐桌上摆满了丰盛的菜肴和美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