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既然你这么尊孔重道,以至于到了不遵朕意的程度。
那就不要做官了!
回家吃自己吧!
于是,自唐代开始,让大臣写青词,就成为了一种君权对大臣的规训手段。
愿不愿意给皇帝写青词,成为了衡量一个大臣是不是忠臣的条件。
反正,在皇帝眼里,愿意写青词的,未必忠心,但不愿意写青词的,肯定不是忠臣!
道高于君!
这样的人,绝不可用!
而,士大夫们,则普遍很委屈,在写青词的时候是能敷衍就敷衍。
毋庸置疑,这进一步刺激了皇帝们的神经。
尤其是入宋后,赵官家们,开始仔细审核每一篇大臣写的青词。
待制以上,必须人人过关!
谁要是敢敷衍,谁就不要想提拔、重用!
所以,赵煦让苏轼写这篇青词的目的,其实是在测试苏轼。
从结果来看,苏轼起码是过关了。
这篇青词写的很得体,并没有敷衍了事。
等韩忠彦念完苏轼写的青词,赵煦对着自己父皇的御容画像,再拜稽首,然后在礼部官员的引领下,拿起一杯酒,郑重的上前恭敬的放到神主供桌上。
于是,礼乐大作。
平章军国重事、太师文彦博,则文及甫、文贻庆的搀扶下,亦步亦趋来到殿上,躬身再拜,然后敞开写在黄麻纸上的祝文,代表文武大臣,祷与先帝及列祖列宗。
“维元祐二年,岁次丁卯,四月壬午朔……”
“神宗英文烈武钦仁皇帝神御迁于宣光殿,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帝陛下,亲行酌献;皇太后、诸妃、大长公(本章未完,请翻页)
();
();